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最傻”的餐厅,6年在全国开了800多家店,吃饭统统不收钱

文化治要 2020-09-19

有爱的地方,

就有温暖。



人们常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你知道吗?在中国有一家最“傻”的餐厅,还真是吃饭不要钱,而且对前来吃饭的人,不设门槛,不分贵贱,不管老幼,一概欢迎。


这不禁令人生出许多疑问:开餐厅不就是要赚钱吗?不赚钱还怎么经营得下去?究竟它是炒作还是真傻?


它,就是雨花斋。

雨花斋


雨花斋是个素食免费餐厅,短短6年时间就在全国开了800多,分布在建德、德清、盐城、北京、上海、汕头等十多个城市。




雨花斋是由浙江建德广安禅寺的前住持文全长老发起的,他目睹很多老人老无所依,食不果腹,很是心痛,便收留了他们。


之后文全长老又拿出自己一生的积蓄,和几位爱心人士共同创立了雨花斋公益素食餐厅。而之前被文全长老收留的老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餐厅的第一批义工



雨花斋的核心是拒绝杀戮,没有交易,只有感恩。在提供免费素食的同时也不忘宣传素食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还不定期举办的传统文化活动


此善举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几个月后,第二家雨花斋在德清创立。之后,雨花斋在全国遍地开花。



雨花斋还有个特别的地方是,全国各地800多家的雨花斋,竟然没有任何的组织关系,在资金管理上也是各自独立。


雨花斋是拥有相同理念的人自发成立的。没有大小、没有形式束缚,不涉及商业利益。



在初期很多人都担心会有冒用的危险,但在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如果有人开了与雨花斋理念不符合的店,也会难以维持下去。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每天快到饭点时,雨花斋门口就会排起长队,真正长期来吃饭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独居老年人,他们会在吃饭的时候,聚在一起聊聊天,每天的用餐时间,成为了他们最期待的时候。



“这么做感觉能真正帮到别人,让我感觉特别有意义。而且雨花斋经常有感人的故事出现。”德清雨花斋的发起人说:“之前有个老板在这里用餐后,就找来要求捐款。他说自己也有老的一天,这种模式非常大爱,他也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一口热饭,温暖人心


来这里吃饭的,有无人照顾的独居老人,有生活不便的残疾人士,有贫苦吃不起饭的农民工,还有无人照料的留守儿童,更有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义工们会询问他们喜欢吃什么?得到的回答都差不多:有吃的就够了,吃什么都无所谓。对他们而言,一口热饭,足矣,饭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却已温暖人心,食之如饴。


84岁的王奶奶是这家餐厅的常客,丈夫前两年过世,儿女也都各自成家,她独自一人生活,做饭洗碗是她的一大不便。每当她捧着热乎乎的饭菜,就会眼泪光对义工们说:“这个免费食堂,真的开到我心里了,就是觉得很暖和,太谢谢你们了。”


一个小小的餐厅,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为这些需要温暖的人们,送去了爱和关怀!


这里的人们饱餐后,还会聚集在一起聊聊天,互相为彼此的生活加油打气,真的就如同亲密的家人一般。



雨花斋不仅解决了人的温饱,更是在教人向善,来到这里的人们,收获的是一份纯洁的餐食,一份久久回味的温暖,更是一份来自他人的关心,一份体贴入微的幸福,和满载而归的感恩之心。


因为心怀感恩,所以更加惜福,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所以来就餐的人们,都会自觉光盘行动,绝不浪费一粒粮食。


用完餐后,身体尚可的老人们,还会自觉留下来帮助义工们洗碗,尽自己绵薄的力量。



“家”的力量


有个叫高松的人,跟朋友说自己想开素食店,结果朋友听了以后,当即免费让出,位于市区中心地段的一间店面,占地60平方米,有30个座位。原来,他的朋友之前,一直在做肉食类餐饮店,他说:想给自己一个机会“放生”,青岛“雨花斋”就这样开了起来。


几乎所有接触过“雨花斋”的人都说,“雨花斋”是一个大家庭,家人就要互相帮助。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餐厅捐助,一位从事大棚种植的范先生,无偿提供了,盐城“雨花斋”所需的全部青菜。



有位拾荒的朱大伯,他自己每天靠捡垃圾,艰难过活,可每月还一定要送100多斤大米到餐厅,他说自己有力气,还有更多比他困难的人需要帮助。


温州“雨花斋”开业的第一天,就有一位独居老人,把自家冰箱的菜全都搬到店里来,老人说:“你们做这么好的事,我一定要来支持。”


雨花斋的义工们都来自天南地北,令人意外的是,她们很多,都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甚至是一些残疾人。


而在义工免费服务的初期,还是有很多故意来蹭饭的居民,没关系,来的就是家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潜移默化中,曾经的“蹭饭族”有的变成了义工,有的成为爱心捐助者,有的甚至还成了传播传统文化的老师。



11点才派饭,但她们清晨6点就会赶来帮忙,很多义工也有自己的工作,可她们宁可牺牲自己空闲的时间和利益,也要去温暖更多的人。大半天的时间里,从洗菜切菜、打扫准备营业,她们从不求回报,也从不抱怨


有位大姐说,在这里一年有多了,觉得在工作之外还能帮助其他人,是一件容易非常快乐的事情。有时候,一句谢谢和一个真挚的笑容,就会让她感觉到很满足了。



雨花斋虽然免费,但菜式却毫不含糊,永远是都是用心搭配的。即使当天的米饭供应不足,义工们也会立刻煮面,力求人人吃饱。因为这就是家里啊,怎么能不给家人吃饱饭?


只要你来到雨花斋,只要你心怀感恩与善意,他们回馈给你的,一定是一份同等的感恩与善意。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找到自己的价值,这大概就是“家”的力量吧。




这是一个平凡的地方,因为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可它又太不平凡了,因为“食素一日、放生一天”,多少动物免遭了杀戮,多少家人健康了身心。


在社会日渐浮躁的今天,到处充斥着欲望与诱惑,而雨花斋就如同一方净土,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爱。


那些孤寡老人,那些沦落到底层,无家可归的人们是多么孤独绝望,好在,他们还有雨花斋。这里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总能享用得到热气腾腾的饭菜,享受到来自家人的关心。


芬陀利华


无独有偶,在深圳罗湖鹤围村,也有这样一家素食餐厅“芬陀利华”。3年来,芬陀利华提供了将近270000份免费午餐,无论你是谁,只要来了就有饭吃。

这家素食馆长期提供免费午餐,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只要来了就管你吃饱,不收一分钱,唯一的要求是不能留下剩菜剩饭。这样的爱心义举在这家餐厅已经坚持了三年多。



“你吃饭,我买单”


十一点半,位于罗湖鹤围村的这家爱心餐厅里,早已座无虚席,虽然屋里挤得满满当当,但排队打菜的队伍却整齐安静,十分有秩序。


爱心餐厅开在鹤围村内一户居民家四层小楼底层的餐馆,干净整洁的桌椅,装设简单,窗明几净,16张四人座的餐桌整齐排开,可容64人左右的用餐空间,餐台上放置着餐具和食物。食客们打了饭找空位坐,吃好了就放到回收处。如果你剩了饭菜,整理餐具的义工就会轻轻提醒你,“粒粒皆辛苦,请别浪费。”


开饭时间是中午11点半到12点半,只要在这个时间段内,任何人都可以来免费用餐。清炒白菜、蒸南瓜、胡萝卜烧土豆、花生莲子红枣汤……营养均衡的素食搭配热腾腾地摆上了餐桌,每天中午,餐馆都要供应数百份免费午餐。


来这儿吃饭的多是一些七八十岁的独居老人,他们有的小孩外出打工,有的老伴不在了...孤零零的一个人,自己做饭总是要吃好几天才吃得完,有时候干脆就不吃了。

  


问其中一位老奶奶有没有什么喜欢吃的东西,老奶奶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欲言又止,“我都可以”。


那一刻,心里有点难过。也是,能够有一口热饭吃已经很不容易了,又怎么奢求喜欢呢?

  

幸运的是,还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无所顾虑的享受一顿午餐。虽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比任何美食都要美味。

  

除了独居老人,家境困难的学生、生活有困难的打工仔、环卫工人、流浪者、残疾人都是这里的客人。

  


店员都是大叔大婶,年纪最大的83岁了。早上6点多就过来帮忙,一忙就是七八个小时,却从不要求任何回报。


印象最深的是这位马大婶,今年已经72岁了,却是店里最早到的。店开了多久,她就来了多久,814天了,从未缺席过。


早上六点多一直到下午两三点,没有一刻是停下来的。每天要摘300人份的菜,像这样的一大筐豆角,要摘四五筐。


连吃早餐的时间她都舍不得浪费,草草扒几口又继续干活,就为了中午能够准时出餐。


我问马大婶为什么要这样做,她愣了一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反正闲着也没事干,就过来帮帮忙啦~



还有郑阿姨,家里有两个小孩,大的今年6年级,小的才刚出生没几个月。她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把家里安顿好,给小孩准备了早餐之后就来这儿帮忙。

 

她说这么多人要吃饭,她放不下,只能等这里忙完了再回去照顾她的小朋友。说着还拿出了小朋友的照片给我看,眼睛里藏不住的都是爱意。


餐厅开支谁来埋单?


发起人刘先生告诉记者,素食餐厅开张后,一直食客如云,平均每天有200多名市民前来就餐,最多时能达到400多人。记者看到,中午餐厅开放的这一个小时里,来往的食客络绎不绝。



按照每天平均提供200份午餐、一人食用2两米饭计算,每天餐馆光吃掉的米就有80来斤,一年就要耗费掉近3万斤大米。这意味着,爱心餐厅光大米的费用,一年就要花费近4万元。再加上水电、菜品等费用,这笔开支由谁来埋单呢?


刘先生介绍,除了爱心人士的捐赠外,很多前来用餐的市民时不时也会奉献爱心:有人捐钱,有人出力,还有人直接捐米面油等。“餐厅每天的大米供应,就由我们一位发起者全包了。”刘先生认为,免费用餐倡导了爱心互助理念,许多市民用餐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奉献爱心共同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爱心循环往复,免费用餐就会长期坚持下去。


这个每天提供素食午餐的场所,还弘扬国学文化,提倡感恩,恢复传统礼仪,谦和、节俭、互助的理念其乐融融,餐厅成为许多中老年朋友温暖的家。


王阿姨在鹤围路上开了一家五金小卖铺,尽管家就住在附近,王阿姨还是常来这里“蹭”饭吃。“每次来到这里,看到义工们都默默付出,每个人都放下戒心,对身边的人笑脸相迎,心里就觉得特别舒畅。”这里温暖的氛围,是王阿姨常来报道的理由。“蹭”了饭后,王阿姨也会在生意不忙的时候来做做义工,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爱心传递下去。


黄河慈善厨房


而创立于西安的黄河慈善厨房,则告诉我们,公益没有国籍,慈善不分肤色,爱心没有国界。



黄河慈善厨房是个非营利的慈善团体,是由一个英国人发起的。


托尼曾是位英国皇家的工程师,退役后开了3家公司。2002年的一天,开始厌倦忙碌生活的托尼,决定卖掉公司、房子和车,周游世界。



托尼来到了中国西安,看到了这里的很多流浪者,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给这些流浪者钱,而是为他们买了包子。起初流浪汉们都不敢接受,他们想这个外国人到底有什么企图。后来混熟了以后,大家知道这位心地善良的人没有任何企图,来领食物的人也越来越多



2005年,为了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托尼建立了黄河慈善厨房。慈善厨房汇聚了两种人群,一种是希望帮助他人的人,一种是需要帮助的人。慈善厨房每周一三五下午,会给需要帮助的人发放食物和生活用品。每年举办圣诞节晚会,年底还组织给流浪者洗澡。



小王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右腿,从此流落街头。原本以为就这样过一辈子的时候,他遇到发放包子的托尼,这一相遇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志愿者们不仅为小王联系到一家假肢制作公司提供了免费的服务。按上假肢的小王在托尼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份工作。


小王激动地拉着托尼的手说:“感谢你,让我有了新生活。”



黄河慈善厨房创立之后,做了很多的公益活动,也得到了社会上很多的资助,接受到的所有资助,都是透明公开的,这也为托尼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是真的在做慈善,而不是为了背地里敛财。



无论是什么肤色,无论是什么国籍,爱一直都温暖着我们。而这种温暖就像石子掉入湖中,必会激起层层的涟漪。


不论是什么形式,什么规模,他们都为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温馨的港湾,搭建了遮风挡雨的避所



善良总会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希望,同时也能感染我们。这就是为什么这些食堂,可以不断扩大的原因。这个社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温暖。



我们总以为,公益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但这些助人为乐的事,就在我们身边。即使是个人的微薄之力,众人也能汇聚成巨大能量。




一碗最平凡的饭菜,却散发出最耀眼的人性光芒,因为这是善的光芒!


善良是一棵生机无穷的种子,只要你舍得播种,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甜果。而能用小小的言行,再把善传递给别人,让人感受并且放大,这就是最大的感恩。



有善良的地方,

就有光和希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